2.5 没人想看精英主义老白男的self narrative和self pity
#79威尼斯# 群星上演大型灾难现场,全部心理戏都用大幅对白不仅不能令人同情,反倒凸显无痛呻吟的苍白,本想让题目一语双关的导演这次玩砸了
我已不想再看任何探讨家庭关系的英语片,尤其是父亲出场永远西装革履每天在80层高360度全钢化玻璃背景是纽约CBD的摩天大楼里开会的那种,太无聊了...
还有,2022了,不要再倡导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了好吗,真想回以霍普金斯那句 “So, what?”
电影名是儿子但大部分特写反而给的是那个有钱精英白人爹,你不能指望着一颗心崩溃了再用所谓的爱去弥补吧。当爹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点点陪伴和牺牲都仿佛是珍贵的付出。而这些耐心都是有条件的,相互理解是如此困难。但不管怎样,还会有另一个女人抱着安慰他,“你做的已经够多了。”
暂时不知道泽勒是怎么做到的,能把这片拍的如此之烂… 可谓一无是处啊。剧作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个“儿子”本该是主角,他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呈现,但如果真正的主角是休杰克曼,影片自然会丢掉最有优势的主观面向(而这是The Father具备的),通篇就只剩乏善可陈的客观影像,那么多平庸寡淡的、毫无视听思维的镜语,泽勒如此缺乏调度意识,没有丝毫长进不说反而急速退步,拍对手戏完全不懂如何用小景别发力啊,时不时拿出短暂的情绪性闪回镜头来充数也没法增加什么感染力。整体上简直就是个家庭情景剧的水平了,表演也是程式化的,太失败了。@Venezia79
完全不能共情的白男电影,父权制度下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等那声枪响
哭得停不下来
对于痛苦会过于共情,虽然从来不至于像儿子一样真的生病但我知道抑郁症患者真的会痛苦到失去活着的意义。
片名叫the son但这个son应该是狼叔,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总会无形中带着曾经这样被对待的影子,曾经的创伤也不一定就可以靠自己疗愈好,他希望给儿子更好的但最后也还是逐渐活成了自己的父亲。Theo会一样吗?他会看着父母感情破裂逐渐失去活着的愿望吗?有了一个更加痛苦但也更加小心翼翼的父亲,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叙事对创伤缺少挖掘,只是力在着重表现痛苦,从一个人的痛苦辐射到他带给每个人的痛苦,好在大家演技都在线,痛苦倒是渲染得很到位。最后一段幻想有点牵强,为了结尾而结尾,强行再渲染一遍父亲的痛苦。剪辑确实不如《父亲》惊艳,一些镜头语言的插入也显得莫名其妙,但感觉还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完全不具有《父亲》的感染力,儿子可爱情绪化,父亲优秀尽责,随叫随到。可是主创有没有想过,这样式儿的家庭关系是整不出来抑郁症自杀的儿子的,不想上学就说不想上学的,他懂得表达,懂得质问,爸爸懂得为了家庭让步,协调家人关系,放弃事业,母亲不再斤斤计较,积极缓和气氛,让人无从理解孩子的动机。抑郁症是病没错,但它不应该是一个迷。像《父亲》一样从病人视角展开是很生动,即使有疑问也会被感染到。但本片里显然有太多喧宾夺主的东西了,关注抑郁症群体了吗,关注了,但没有关怀。//老套路了,但愿以后再无翻拍。
这世界只是不适合我,和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没关系,我会去别的地方试试运气,祝我好运。
与其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不如改名叫困在思维定势里的大人。台词倒是挺真实的因为好多对话都在我和我妈之间发生过,这么说剧情也挺真实的因为从他人的视角来讲很多情绪就是莫名其妙完全无法感同身受的,可能这种隔阂感也是导演想表现的一点(并没有)有时候一想大人也挺可怜的,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过,一代一代代际相传,永远有人在当这个“儿子”。顺便一说如果真想有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要随便生娃了吧好像随地大小便一样
“The Father”有多优秀,“The Son”就有多平庸;前者是借着时间和空间的调度让故事变得有多精彩,那后者的平铺直叙就有多让人大跌眼镜。这个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文不对题,明明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儿子的戏份少的可怜不说,关键人物也立不住,硬生生被拍成了困在心绪里的爹娘…
@ B+ cinema moko /困在心緒裏的不止是Nicolas,還有Peter,還有導演自己。視角置放出現很大的問題,讓敘事層面變得單薄蒼白。儘管看到最後有陷入情緒的無法自控,但很可惜這種衝擊來的太晚。港譯《兒子可否不要走》,宣傳語是“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私認為很符合電影基調,且《單車》這首歌的敘述角度也match。
打一星的確定有看懂嗎? 這是一部看完會很惆悵的電影,也許每個需要投射感情和期待或被投射的人,都應該要進戲院認真地看一遍。
降低预期看的,在同质里的家庭片中是没到不能看,但比起the father就真的很难看了。 the father厉害的地方是它的剪辑和叙事能让人真切从失智老人的视角中共情,而这部里的白描流水叙事完全无法做到。即使父子演出是真的很优秀,但观影时仍然非常割裂。再有就是普遍批评的主体叙事不明确。可是kirby真的好美啊😭😭
《The Son》是挑觀眾的電影,比起導演前作《The Father》,或許稍顯「平鋪直敘」與「無病呻吟」,但前者適是去藝術化、生活流的表現,而後者也本是憂鬱症病人常受到的誤解。於我而言,本片有着東方家庭電影的細膩,以及一個令人心碎(但不意外)的結局,是足夠動人也有足夠說服力的。
逛到影院随便挑了这部来看,结果又惊喜又心碎。休杰克曼的演技真让我挺意外的,可能我对狼叔刻板定势太深了。片名容易让人觉得说儿子就是“儿子”,但看完觉得其实狼叔的角色才是“戏眼”,层次感非常丰富,让人又怜又恨又流口水(我本人哈哈 他好帅
不要轻视抑郁问题,更不要试图用肤浅的以爱之名去解决,否则教训是任何家庭所无法承受的。
看到这片的口碑还以为是什么大烂片,结果比预想好很多。本质上和前作父亲类似,是透过家人的视角表现对特殊生病人群的关注,亲情关系更像是关注的随附赠品。普通观众也许会为儿子在爆发病症时的一系列行为感到矫情,但以我个人有限的认知,这其实是抑郁症的真实写照。相比前作,导演这次对病症的表达更加直接--放弃了上一部的视觉语言而把病症完全寄情于表演与台词,既写实也似乎有些冒险。不过对于体验过类似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表达是准确的。虽说故事总体略平,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算精湛。凡妮莎的演技还是一贯浑然天成,其他几位主演也差强人意。休杰克曼的表演更多是让观众看到努力,但好像总差一口气,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做得更好。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出场一场戏,就能将所有感觉演对,只能让人感叹可能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天赋差异。
就挺矛盾的,很理解彼得,有时候觉得自己老爸当年教育方式很糟糕,给童年留下了不大美好的回忆,在自己当爸爸之后认为自己会做得比老爸更好更优秀,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可能别无二致,尤其彼得还算优越的条件以及尼古拉斯严重的心理问题,无疑又放大了彼得的难度,所有的家庭环境、前妻和现任的同时存在,新生儿和尼古拉斯的同时存在更大的存在价值我感觉还是在构建一个极端的环境来衬托心理世界的复杂与难度,彼得那张条件反射的笑脸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因为他的背后真的是一个需要安静和疲累的灵魂吧
3.5 看到最后我都不敢相信心理医生的建议竟然是正确的,这个结局儿子就是为了让父亲后悔吗?感觉中式家庭父母感情出现问题总为孩子想太多,而美式家庭则为孩子想太少…
电影结尾展现了父亲的痛楚,母亲呢?整个电影她都是被动得接受一个个痛苦的结局,实在让人难过和恼火…
每个人都无力选择自己父母和原生家庭,每个人都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想成为自己父母的对立面,但是真正斩断代际关系又谈何容易,无论是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最后都躲不开痛苦的结局。